
1. 饮食调养:润燥健脾
少辛多酸:中医认为“肺主秋”,宜减少辛辣(如姜、葱、辣椒)以免助燥伤肺,适当增加酸味食物(如山楂、葡萄、柠檬)以收敛肺气。
滋阴润燥:多吃百合、银耳、莲子、梨、蜂蜜、芝麻等润肺生津之品,预防秋燥(口干、皮肤干、便秘)。
健脾祛湿:立秋后仍有暑湿残留,可适量吃山药、茯苓、薏米、赤小豆等健脾利湿的食物,避免冷饮伤脾。
2. 起居作息:早卧早起
调整睡眠:顺应“秋收”规律,早睡(不晚于23点)以养阴,早起(6-7点)以舒肺,避免熬夜耗气。
防凉避暑:立秋后昼夜温差大,白天防暑,夜间避免空调直吹,尤其注意腹部、关节保暖,防止“秋凉感冒”。
3. 运动养生:舒缓适度
避免大汗:秋季运动宜选温和项目(如散步、太极、八段锦),过量出汗会耗阳气,违背“养收”原则。
增肺运动:晨起可做深呼吸、扩胸运动,或练习“叩齿咽津”(唾液润肺)。
4. 情志调摄:收敛心神
忌悲秋:秋季易情绪低落,可多晒太阳、参与社交,保持心态平和,避免忧思伤肺。
静心养性:通过冥想、读书、品茶等方式安神定志,减少浮躁。
5. 防病重点
呼吸系统:燥邪易伤肺,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患者需注意保暖,戴口罩防尘霾。
肠胃疾病:避免生冷食物,防止秋季腹泻。
心血管:温差大可能引发血压波动,高血压患者需监测指标。
6. 小贴士
“贴秋膘”因人而异:传统“贴秋膘”适合体虚者,但现代人营养过剩,肥胖或三高人群应清淡进补。
初秋不宜大补:立秋后暑湿未消,建议先健脾祛湿,深秋再温补(如羊肉、阿胶)。
总结:立秋养生重在“润燥、养肺、健脾”,顺应自然收敛之势,为冬季健康打下基础。根据个人体质调整,若有不适及时咨询中医师。